斯人的来历在大学里,熟悉我的人,基本是叫我斯人。自己也已经习惯了这个叫号了。斯者,如痴而言,惑无行,而得于心。人者,非仁而仁,似人非人,故曰无仁无人。迷糊中记得以前有句,大曰: 微斯人吾与谁归?故取其中斯人,以聊归熙。好大空喜罢了。此自吾后来改之,近乎于身。其实,最初应该是诗人吧。一天几个同学在走廊上,看着外面的山和小溪。其中一个言作诗一首,而吾呼吟诗一首,故号诗人。至后觉得此号过大,而吾更好斯人,故一直改至今,与中大家都未可知了。只知有斯人,吾亦好之甚久。
突然发现原来想写的都忘了要怎么写了,有些无奈每一天好像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,偶尔有些不同,大同小异罢了。
有时候认真的想想人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。
早晨看到更多的人只是麻木的脚步,奔向自己的目的地。
也许正是人间百态万千吧!对于过世的人来说,活着就是幸福。对于身残的人来说,健全就是幸福。对于××的人来说,××就是幸福了。
我一直有着,人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着,至少是身边的人,的看法。
也许我们不知道明天究竟是什么样子,太多的未知在等待,或许自己也在等待着。当拨开明天的窗户,一切就明了。大多的幻想,也会趋于现实的大海之中。
冥冥之中自注定,芸芸之中见纷扰。人有时候瞎胡闹真是好,至少能够摆脱眼前的烦恼。心也会放宽很多。
东西南北绕眼前,一脚踏进破浪湖。
中国人地道的讲究人情世故,这是很明显的。
古人说的好:贫居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。
《增广贤文》有时候不免感慨啊~是亲不是亲,非亲却是亲。
人往世上走一遭,都会遇人口舌的。
谁人背后无人说,哪个人前不说人。嘴巴长着总归是要用的吧,当然哑巴是特例,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。
人情交流成世故,世故勾搭卖人情。人情何世故,世故道人情。
语语相切飞,迢迢望此流。不能说人情不好,有时候非需要不可。人还是要靠人的。就这点是逃不来的。
人逢落难偎人情啊。很多时候确实是,是亲不是亲,非亲却是亲当然非亲未必就无亲,抑或远亲。但关键是善心,良心于否罢。人言可畏。众口铄金,那是骨头都会化掉的了。可怕吧!可叹吧!
似乎这里有道听途说加个急速传播的味道。
为什么好好的事情会变样。不得不佩服某些人的口传啦。极度厉害个这个有着自己的利益,或是还有原来,或者根本来个瞎搞的。
有你难受的时候啊。为什么呢,不知道,古语有云,一母生九子,九子各不同我猜想,起码是人的差别的。
这人为什么有差别啊。环境使然的,你到每个地方看看,他们都有特色的。当然这里面有大同小异的,也有天差地别的。
人情世故也会不同。估计也会因地制宜吧~哈哈。吾等皆凡人,世故难免粘。
却道人情在,源自内心变。善心变友心,恶心变是乱。
突然兴起~居然跑到书城去找容斋随笔~在书店的感觉很好,我也一直很喜欢那种静静的、悠悠的,恰是惬意。平生难得偷闲情始醉如痴荡千秋。
找了很久,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版本。
不是白话就是全古文。我历来不喜欢文言全白话,看起来就没有味道了。
虽然全文言的不加注解,还是可以大体看懂,但是对于稍微了解文言的我未免是吃力的很。
我还是希望文言里加点必要的注解,尽量的保留原汁原味的好。
可不必尽知其意,而得其理,就够了。
又不是研究国学的,非得搞个究竟方肯罢休。
为什么选容斋随笔?这个我也不好解释,只是在书城走走看看,突然间的兴趣而已。
但找着找着就有莫名的喜欢了。
随笔,随性而起,随心而落,尽是小言,却有大意。正有微言真意在。
记得以前知道四喜容斋上是有记载的。
人生四喜:久旱逢甘雨,他乡遇故知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
可如今竞变样,可道是,古今不往来啊。